“人事问我有没有英文名我说‘你帮我取一个吧’”我们用小本子记下了,结果一查才发现:何止二十年,早在1981年,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外商就入驻上海了博鱼BOYU体育。
而在1984年注册成立的3M中国有限公司,作为上海成立的第一家由外商独资经营的企业,当时已经10岁了。
1993年上海劳动制度改革的完成,意味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外资企业可以委托中介机构代理,也可以自行管理人事。
与80年代的白领将“懂外语”作为敲门砖不同,随着外企在中国业务的发展,开始需要懂技术的人才。
熊海锟1992年从华东理工大学精细化工专业毕业后,在上海日化公司下属的日化研究所工作了两年,恰恰是3M这样以技术创新驱动的外企所需要的。
当时,正是日用化学行业红火的时候。“我们第一代民族品牌露美系列、凤凰系列、中华牙膏、美加净、白猫……都来自上海日化公司。”
熊海锟在日化所的工资一个月有1600元左右,已经算是高薪了。但是看到录用通知书上给出的月薪有2000多元,他决定去试一试。
多年以后回顾这个选择,他感到很庆幸:“国企当年是铁饭碗的感觉,但日化公司后来就改制了,下属的企业自谋出路。”
“我说:没有啊,你帮我取一个吧。人事就给了我‘Jack’这个名字,一直沿用到现在。后来我发现,这个名字挺常见。”熊海锟笑着说。
■2000年,熊海锟获得“3M全球技术卓越与创新奖”。作为奖励,次年携家属前往公司位于美国明尼苏达的度假村度假。
许多上海人都记得那句“一年一个样,三年大变样”。截至2002年,累计有78家跨国公司在沪投资设立了地区总部或中国总部。
合资项目的任期结束之时,正值国家为了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,取消轻工业部等八大部门。考虑再三,曾锡文决定离开体制“下海”。
对比北京、上海和广州的外企,曾锡文说:“需要找政府批项目的,基本在北京,比如通讯、钢铁、大型设备、工程机械等行业的外企。我们行话叫‘跑部钱进’。”
“我们的办公室起先在国际贸易中心,后来随着扩展需要,相继搬到徐家汇美罗城、虹桥上海城、临空开发区,看着这些地方一点点热闹起来。”
2002年,联合利华启动梯度转移,将生产基地从上海迁往合肥。2009年,联合利华全球研发中心在上海落成。
“从最初的‘三来一补’,到建立合资企业、独资企业,再到设立地区总部、全球研发中心,外企在中国的发展是从低链到高链一路走上来的。”曾锡文说。
对此,朱铭岳评价说:“外企最初到中国来,是希望为国外提供零部件和原材料。而现在,外资看重的是中国的市场。”
根据朱铭岳掌握的数据:“上海现在近6万家外企里面,我们中国员工做一把手的,有三分之二左右。”
■2014年,熊海锟(二排右三)担任3M地区研发团队总负责人时,参加公司举办的学生夏令营活动。
“回想18年前,刚进3M的时候,我的面试官、直接主管来自。时过境迁,我们人到地区去担任领导工作了,感到蛮自豪的。”熊海锟说。
2. 蒋心和,《展现改革开放的新形象——上海第一幢涉外商务楼联谊大厦的故事》,解放日报,2008年12月01日。
3. 龚丹韵、杨妙丹,《上海第一代白领,从联谊大厦走出》,解放日报,2013年11月04日。
4. 王雪,《第二代白领(1990年前后-1993年):懂外语、专业精的复合型人才登台》,人才市场报,2002年05月21日。
6. 吟之,《筑“桥”礼赞——写在上海市对外服务有限公司成立十三周年之时》,解放日报,1997年08月08日。
7. 肥肥猫,《上海是怎么错失这些年的互联网机遇的?》,微信公众号“肥肥猫的小酒馆”,2018年1月23日。